|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探寻老蚌埠尘封的历史

探寻老蚌埠尘封的历史

关键词:蚌埠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蚌埠档案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i342715911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78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驱车行进在蚌埠市区,随处可见拆迁区域和搭着脚手架的建设工地。三年大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老蚌埠渐行渐远。
 蚌埠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慢慢尘封在城建档案馆紧闭着窗帘的档案库房里,曾经那些机密,甚至绝密的档案里,隐藏着老蚌埠什么样的秘密,又记载着她怎样的过去?让我们翻开那些久远的档案,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1947年蚌埠设市之初,城区面积仅4.7平方公里
 前不久,蚌埠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此次总规修编基准年为2011年,远期至2020年、2030年两个年限。规划到2030年,城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22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规划的引领下,目前,我市老城区建成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用地面积约110平方公里的湖东新城也在蓬勃兴起。你可知,早在八十多年前,蚌埠就有了详细的城市规划。
 档案中有一份《十八年度蚌埠市之建设方案》,繁体字,从右向左竖排版,文字中流露出的文言气息,显示这是一份久远的文件。封面上右侧上方画着飞机,下面画着汽车,可见蚌埠要打造繁华都市的决心。原图藏在南京,是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南京查阅档案时无意中发现并复印带回蚌埠的。

 众所周知,1911年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建成,蚌埠随着火车飞驰的车轮名扬四海,昔日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水陆枢纽,成为皖淮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二马路津浦铁路道口为中心,向西不仅有老大街、二道街、华盛街、华昌街、顺河街,还有贯通东西的大马路(即今淮河路),向南抵达蚌山公园北门;向东连接火车站。1919年开挖新船塘(今朝阳大桥西侧)1927年后主要港区逐渐移到这里,使原有蚌埠城区得到了较大的扩建。
 就是在此基础上,当时的民国政府蚌埠公务局长裴益祥牵头拟定了这份蚌埠历史上第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份历经80载而历久弥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上,规划津浦铁路以东为行政区,以西为商业中心,席家沟以西为工业区,二马路以北为住宅区,河北片为农业区,并对市政、公用等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政体交替,第一次的总体规划并没有很好的实施。直到1947年蚌埠设市,城区面积还仅有4.7平方公里。在城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蓝底白线的《蚌埠市郊全图》上,清楚地标注了蚌埠的城区范围,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蚌埠才开始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59年底形成了第一个版本的《蚌埠市总体规划》。此后,蚌埠又于1985年和2008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也在规划的指引下不断向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绝密的机场搬迁计划
 每个有星星的夏夜,淮河文化广场上都会响起欢快的《兔子舞》舞曲,随着乐曲舞动的,是成百上千的市民。驱车行驶在广场周边,灯光下颇具异域风情的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流畅的马路,昭示着蚌埠今非昔比的巨变。
 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军用机场。它的存在,制约着蚌埠的城市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蚌埠一直在致力于打破限制,为城市松绑。城建档案馆的这份名为蚌埠军用机场的机密档案,清楚地记载了蚌埠要求松绑的历程。
 翻开这份线装的机密档案,一种纸张存放久远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是一张张比A4纸略小的有着红色直线的公文纸,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边缘有些卷曲,让它更像是用旧了的作业本,上面有着或草或娟秀的手写字体。
 其中,1957年的一份绝密文件中明确记载,当时二七三一部队王夫凯副师长计划在1958年春将蚌埠机场扩建为二级机场,而扩建后,机场两侧净空控制及军事保密方面的要求将更为严格。蚌埠市委得知后,不仅反对扩建,还建议机场搬迁。并拟写了《迁移机场的几点理由》,指出机场紧靠市区,东西已建成居民区,机场无法发展;由于紧靠市中心,机场容易失密;受净空限制,对城市发展不利;同时噪声扰民;并建议机场迁至燕山西南地区。
 为此,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派人实地了解情况后,函告蚌埠市,不扩建蚌埠机场为二级机场。
 不扩建显然不是蚌埠的目的。第二年,蚌埠市特派当时的副市长赵群超去上级反映,要求机场搬迁。但空军司令部回复,蚌埠机场是南京、上海战役方向较重要的二线作战基地,目前该地区机场甚感不足,如废弃处理另外重新修建,不但在人力、物力有所浪费,而且一时很难修建起来,现驻防该机场的部队亦无处迁移。因此,目前暂不迁移。

 没想到,这一,就是近半个世纪。

 档案显示,没多久,空军方面就要求蚌埠机场扩建为二级永备机场。至此,占地6792亩的机场雄踞了蚌埠半壁江山。机场的扩建与蚌埠的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档案中清楚地记载着,当时肉联厂的厂房能建多高,炼钢厂的烟囱能否存留等,都要与机场方面沟通协调。
 此后,蚌埠市级领导机关一直就此事向上级报告,并多次由市级负责人出面向中央军委等领导机关汇报。1989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终于同意搬迁20028月,空军蚌埠新机场历时3年多,在仁和集建成竣工并通过验收。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军地双方正式签署《老机场土地移交协议书》。至此,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成为现实。
消逝的淮河客运码头
  城建档案馆珍藏着这样的两张黑白老照片。一张是1953年建成的安徽省蚌埠第一码头,它坐落在高高的台阶上;另一张是两层小楼的蚌埠客运码头,透过两张黑白老照片,第一码头的古朴,客运码头前苍劲的松柏,昭示着客货运输码头港区当年的繁华。
 说起淮河渡口,对蚌埠历史颇有研究的郭学东介绍说,早在清朝末年,船就是淮河两岸通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小蚌埠镇是热闹的乡镇,而淮河南岸的蚌埠则是蚌埠集,小蚌埠镇有男澡堂,蚌埠集的人过河洗澡,小蚌埠镇的人过河卖菜,走亲访友等,都要靠船摆渡。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淮河客运码头首先得到改造。1953年拆除了原来的简易码头,老大街(今青年街)北端淮河岸边一号码头,经过钢网跳板与趸船接连,可随水位升降,安全方便。19557月又兴建了二层的候船室。同时在二号码头整修了200长斜坡货运码头,建成货场和仓库,增设夜间照明设备。通过清航消除了河道障碍物,设置了航标,成为淮河航运最正规的码头。
 这里,也留下了无数老蚌埠人奔忙的脚印。城建档案馆还有这样的一幅黑白老照片,画面上黑压压的人群是准备上船渡河的市民和过往行人。虽然看不见自己,但今年70多岁的李大爷确信那里面一定有他,因为年轻时每天急匆匆从三号码头上轮渡,到北岸上班的那一幕他至今记忆犹新,轮渡鸣笛即将启航的声响依然回荡在他的耳畔。然而,轮渡的慢和风大停摆,天气不好停摆等也让李大爷苦不堪言。他多么希望淮河上有座让天堑变通途的大桥。
 1989101,解放路淮河公路桥在市民的翘首企盼中顺利通车。这座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斜拉桥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围观,通车仪式上,更是万人空巷去看大桥。城建档案馆的一张彩色照片上,密密麻麻的看客把大桥围的水泄不通,连大桥附近的民房顶上都站满了人。
 数年后,坐落在老港口的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建成,成为淮河两岸的又一重要通道。客运码头消逝了,而昔日熙熙攘攘的码头停满了长途客运汽车,蚌埠港成了汽车站!
 时空瞬息万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喧嚣的蚌埠老港区,渐趋平静。如今宽敞的淮堤大道,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去处。随着老港区的远去,那些关于码头的往事也渐渐模糊,只有城建档案馆里那些承载往事的资料,依然清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331038562 传真:13331038562 邮箱:94190795#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